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研究生,师从袁建敏教授
鸭肉为除鸡肉外禽肉的主要消费品种,近年来消费量持续提升。目前,我国的禽肉人均占有量约为14千克,其中鸭肉约为5千克。预计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习惯的逐步改变,尤其休闲食品行业如鸭脖等规模快速增长,将进一步带动肉鸭行业需求。
不过,由于2017年以来环保政策的持续加严,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大部分被迫关停;叠加2016-2017年以来肉鸭行业养殖的亏损,部分散养户也开始出现产能的清退。2017年我国祖代白羽肉种鸭平均存栏量为42.36万套,同比减少2.58%;全国父母代种鸭平均存栏量约为1906.15万套,亦同比略降。
当前不少肉鸭养殖企业都面临环保压力、鸭源不足等问题。因此,通过“赶鸭子上架”,或进笼进行笼养,即采取旱养方式并增加饲养密度成为肉鸭的发展方向。高密度饲养在一定程度上能产生更多的经济收益,但同时也对鸭生产性能、疫病防控、产品质量及动物福利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与挑战。
生产性能是生产者最为关心的话题,一般而言,饲养密度越大,单位产量越高。不过大量研究证实,高密度会降低鸭采食量,进而降低体增重和出栏重。此外,高密度饲养会降低胸肌率并对肌肉品质造成不利影响。
更大的影响是对动物健康的。如在动物行为方面,高密度饲养会减少鸭的可用空间与运动量,增加应激惊厥行为,以及啄癖等异常行为的发生频率,可能影响羽毛质量与行走能力,并导致皮肤损伤。
鸭作为水禽,由于在水中时不需要支撑自身体重,其腿部和大腿关节较为脆弱,而近些年的育种使鸭体重快速增加,导致其骨形成不足,往往难以支撑自身重量。此外,覆盖鸭蹼和飞节的皮肤不如鸡和火鸡等陆地家禽耐磨,因而容易受伤。一般通过对步态异常、脚垫炎症进行质量评分来评价鸭的腿部健康状况与行走能力。
有研究发现,距离饮水和料槽最远距离的一组鸭,活动量最大,腿部健康程度最好,因此可认为高密度饲养可能由于限制鸭的活动,从而导致腿部问题。
从应激和抗氧化指标来看,最新研究表明,饲养密度增加,胸肌总抗氧化能力线性下降,而血清丙二醛含量线性增加。通过检测肝脏蛋白组,发现高饲养密度降低了抗氧化相关蛋白过氧化氢酶和钙调素,从而可能造成鸭的氧化应激。
免疫机能方面,研究发现,高密度饲养提高了鸭肝脏DDRGK结构域蛋白1蛋白表达而降低了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抗原α链的表达,前者是促炎转录因子NF-κB的必需调节蛋白,后者的表达异常则与未折叠蛋白反应和内质网应激相关。同时,高密度饲养增加了鸭盲肠中促炎菌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丰度,而降低了抑炎菌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Alistipe和Butyricimonas丰度。因此,高密度可能影响鸭的免疫机能,促进炎症发生。
饲养密度还可影响脂质代谢和消化功能。据报道,高密度饲养会增加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研究同时发现,高饲养密度降低了北京鸭胆汁酸合成关键菌Desulfovibrionaceae和Clostridiales的丰度。因此,高饲养密度可能通过肠道微生物影响鸭的消化功能。
有鉴于此,综合多项研究的推荐饲养密度来看,在现有条件下,大棚简易网上饲养42日龄(出栏日龄)应控制在6只/平方米左右。此外,应综合考虑饲养管理、季节和舍内环境等综合因素来适当调整饲养密度。如果实现环境控制下笼养,饲养密度可以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