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兵海:奶牛企业应增加肉牛板块并全部自主育肥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曹兵海在“牧场经济和经营管理”深度培训班上提出,在当前市场状况下,奶牛企业除了做好产奶事业,还须健全“另一条腿”,即增加肉牛板块,并对小牛、淘汰牛等全部实施自主育肥、屠宰和销售,从而达到最佳的盈利水平。
曹兵海表示,在行业生态群里,每一个产业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的。一个产业里面的每一家企业,首先要保证能生存下来,才谈得上之后的一切。
他从奶牛的起源谈起,称荷兰在19世纪进行品种改良育成了黑白花(荷斯坦)奶牛,其时的改良方向以产奶为主、产肉为辅,乃因航海催生了对干奶酪的需求。
上世纪70年代后,不缺牛肉的美国加速改良出单一奶用的大体型牛并风靡全世界,而欧洲由于土地资源有限,且牛肉市场需求增加,在导入美国的大体型牛的同时,加大了乳肉兼用牛种的育种和推广。
“从某种程度上说,奶牛就是多了一项产奶功能的肉牛品种。”曹兵海指出。
根据其研究,相比于一般肉牛在18-20月龄时骨骼发育成熟,黑白花公牛的成熟时间在29月龄之后,意味着其吊架子期和育肥期需要较长时间,而目前大都时间不够。同时,黑白花公牛调控各组织发育速度的窗口期较长、空间较大,表明依据市场行情和饲料原料价格调控其生产成本的空间较大,允许调整的时间也较长。
总之,曹兵海称,通过延长黑白花公牛的育肥时间并采用适宜的技术模式,可得到不亚于其它牛种的净肉率,而大体型还可使其获得远远大于其它牛种的净肉产量,这对于在屠宰场的定价方式开始由原来的按屠宰率定价转向“实际宰肉量x肉价”的情况下更为有利。
在他看来,奶牛养殖企业登上肉牛舞台的最大优势是拥有整齐划一的“母牛牛源”,可以成千上万头集约圈养,这在肉牛母牛上是做不到的。
曹兵海还认为,未来可以成立泛奶牛肉用企业联盟,并与肉牛专门企业实现产业融合,打造巨型肉牛集团,乃至诞生中国的肉牛产业航母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