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指出,受奶牛存栏减少而牛奶消费增长的影响,中国奶业自2019年进入了一轮景气周期,并有望延续至2023年前后,成为有史以来最长的景气周期。
在12月15日于海口举行的利拉伐智汇牧场高峰论坛上,李胜利介绍称,我国奶牛养殖业经历了2015-2018年的调整周期,并在2018年触底,期间我国荷斯坦奶牛存栏下降超过40%,即从2014年的857万头降至2018年的504万头。这一存栏量在2019年进一步降到了471万头,今年则有望恢复至520万头。
荷斯坦奶牛存栏的下降一度使得我国商品化生鲜乳的年产量不足2000万吨,而伊利和蒙牛两大加工“巨头”每天的原奶需求就占到了全国总产量的近一半,市场供需矛盾凸显。
周期更替亦使奶价呈现出了“U”形变化,2020年10月我国平均奶价为4.10元/kg,达到本轮景气周期的新高。事实上,很多未被大企业“锁定”的奶源价格已经涨至约6元/kg。
这种景气带动了牛场建设和奶牛进口,特别是2019年以来我国北方规划的奶源基地建设如火如荼,同时去年全国累计进口活牛19.9万头,今年进口预计也会达到20-25万头,较2014-2018年间的平均约12万头明显加速。
据李胜利测算,按照当前奶牛存栏并假设未来五年每年进口10-25万头,加上自群繁殖,我国可实现原奶年复合增长率10.5%,2-3年后将可能导致供过于求。
不过他也认为,除了产能过剩的隐忧,中国奶业面临的挑战还包括饲料成本压力和生物安全风险。而受中国需求推动,目前进口奶牛价格已超过2.4万元/头,处于历史高位。此时需防范“高位套牢”的风险,特别是我国规模化牧场的奶牛平均胎次较少,未能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
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的调研,2019年我国奶牛的实际寿命为4.4岁,相当于2.5胎,而奶牛一般在5-7胎时才达到产量高峰。虽然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规模牧场的单产水平已较为可观,但单产优势并不意味着终身效益优势,只有加上奶牛使用年限才是反映其终身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
数据显示,在利用胎次方面,新西兰、英国和荷兰分别达到了4.2、3.9和3.7,对应终身寿命6.2年、5.9年和5.7年。个别多胎高产奶牛的寿命可达16岁,终身产奶量在100吨以上。
李胜利称,如果能将我国奶牛的使用寿命从目前的平均2.7胎提高到3胎,则每年可繁殖37万头奶牛,减少进口11万头。
对于提高奶牛长寿性的技术途径,李胜利指出,需从疫病和福利两个角度入手,加强健康管理,降低被动淘汰率。如通过提高围产期健康,可降低酮病、产后瘫、真胃变位等营养代谢病的发病率,同时加强肢蹄病、乳房炎、子宫内膜炎等容易造成淘汰的常见病的预防。
“我们还要重视奶牛活动、饮水、躺卧之类的福利。现在牧场生产水平高了、牛奶质量好了,更要把动物福利做好。”他补充道。
动物福利如何应用于生产实际?其重点和难点分别是什么?相关标准的制订进展如何?……为从全产业链角度探讨动物福利体系的推广与实施,勃林格殷格翰反刍事业部、国家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创新联盟与《牧食记》三方拟联合推出系列对话节目。
作为全球领先的动物保健企业,勃林格殷格翰利用自身的产品和技术优势,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动动物福利的应用与进步。其美达佳®美洛昔康注射液作为新一代非甾体类解热镇痛抗炎药,可有效缓解临床乳房炎母牛的疼痛问题,以及缓解犊牛去角的疼痛与应激,切实提高反刍动物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