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日前在一论坛上指出,发展本土化粗饲料将是中国奶业竞争力提升的核心,这包括扩大国产苜蓿草和燕麦草的种植,提高其产量和质量,并要更加重视玉米青贮的收购。
李胜利称,近年来中国奶牛存栏下降趋势明显,但原奶总量保持稳定,说明奶牛单产水平在不断提升,且质量指标非常好,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规模化牧场的发展,由此带来饲料营养的提升、动物福利的改善及机械化、自动化设备的应用。
但同时也要看到,生产成本高、国际竞争力不足仍是中国奶业面临的一个突出挑战。据介绍,欧洲奶产品折合人民币7-8元/升,而我国奶产品的价格往往达到14-20元/升,结果就是欧洲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奶产品被大量进口到中国。
从生鲜乳的生产成本来看,欧盟每公斤的成本不足人民币2.3元,我国今年1-5月的平均成本则在3.3元左右,差距明显。一些大型牧场尤其上市公司还面临着较高的管理成本和财务成本,奶价一低其盈利就会受到影响。“成本就是牧场的竞争力,”李胜利强调。
而2018年下半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推高了养殖成本。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测算,贸易摩擦连带其他饲料原料的价格上涨,使我国每公斤奶的总成本上涨约0.1-0.3元,其中南方和京津沪周边上涨最多,西部受到的影响则较小。
在价格上涨的同时,干草进口量开始下降。2019年1-4月,我国进口苜蓿干草和燕麦干草的量分别为31.67万吨、6.76万吨,同比减少33.4%、18.8%。
为此,李胜利提出,发展本土化粗饲料、提高本土化粗饲料的质量是中国奶业竞争力提升的核心。中国要用自己的土地提高苜蓿和燕麦草的产量,以满足规模化牧场的需要,尽量减少进口。此外,要更加重视青贮玉米的发展,提高其收贮质量。“如果我们把这些做好了,我们的成本下降0.1-0.2元/kg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他还分析测算了我国粗饲料的需要量。假设荷斯坦奶牛存栏从2019年的500万头增加到2023年的700万头,玉米青贮需求将从2500万吨增加到3500万吨(自给率100%),苜蓿干草需求量从300万吨增加到420万吨(自给率70%),燕麦干草需求量从240万吨增加到330万吨(自给率60%),相应的土地需求将从1940万亩增加到2707万亩。
“我们需要拿出一些耕地来解决粗饲料的问题,这对中国来讲应该不难,”李胜利认为。事实上,其团队已递交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并获得了胡春华副总理的批示,目前国务院的相关部门正在作进一步的调研。
“有了土地,粗饲料的问题解决了,同时又解决了粪污的去处问题,实现了种养的循环。我觉得这样的话,中国的规模化牧场就真正做到了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