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根据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王俊勋在“2019中国农业展望大会”上的报告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仅供业界参考。
一、我国生猪产业的基本情况
众所周知,世界上主要饲养生猪、消费猪肉的国家有很多。我国是养猪大国,也是猪肉消费大国,生猪饲养量和猪肉消费量可达世界总量的一半左右。畜产品主要分三大块,即肉、蛋、奶,猪肉在我国畜产品总量中占很大一部分。在这样一个结构下,我们生猪产业在整个畜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点也是国家非常重视的。
我国肉类年总产量可达8000多万吨,而猪肉产量就有5404万吨,牛羊加起来只有1000多万吨,其余是禽肉等。显然,猪肉产品是我国城乡居民肉类消费的主要来源,但其在肉类消费结构中的占比正逐步下降。1985-2000年间,我国猪肉消费量大幅下降(降低20%),禽肉明显增加(提高11%),牛羊肉小幅增长(提高7%);2000年以来,猪肉消费量继续缓慢下降,禽肉则稳步增长(已达20%以上),牛羊肉增幅依旧较小且稳定。
我们希望在实践中通过一些手段将家禽的消费带动起来,因为总体来看,猪肉价格上涨会带动肉类价格整体上涨,禽肉亦然。国家也在努力调控猪肉价格,但今年猪肉价格下降的幅度依旧较慢。所以,适当增加禽肉消费,对市场和消费者本身都有一定好处。目前禽肉消费比例已达23%左右,如果能达到33%-35%,这个区间还是比较合适的。因此,带动禽肉消费增长,也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一个方向。
从生产的角度来看,生猪产业总体保持稳定,猪肉产量由2000年的4238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5671万吨,增幅为33.8%,年均增长2.1%。自2015年起,增长呈现放缓趋势。我们认为,再实现高速增长比较困难,毕竟制约养殖业的因素还是很多的。从市场角度看,如果(年出栏量)能稳定在6亿头左右的水平,那么总体上生猪发展是比较良性的。
我国生猪养殖方式变化较大,是支撑生猪产量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上世纪90年代,一年出栏50头就算是规模化养殖了;而2018年,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50%,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17年,猪肉产量前10位省份占全国总产量的65%。这10个省份变化也比较大,尤其是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
二、当前生猪生产的主要形势
非洲猪瘟在我国是去年8月开始发生的,之后生猪产能呈现如此大幅度下降的现象,在过往十四年甚至更远的、有记载的二十多年中都是不多见的。2018年10月至今年3月,能繁母猪存栏同比下降幅度分别为5.9%、6.9%、8.3%、14.8%、19.1%和21%。
受疫情影响,养殖户补栏仍比较谨慎,生猪产能在延续下降趋势。根据对1500户养猪场户的问卷调查,因疫情风险大而明确选择不补栏的占55%,犹豫观望的占22%,明确打算补栏的仅占18%。虽然生猪养殖效益继续亏损,但春节过后,猪价逆势上扬,呈现“淡季不淡”的特点。
仔猪和育肥猪存栏量自2018年12月以来快速下降,当前可上市肥猪数量明显减少,生猪价格已开始进入上升通道。我们对趋势有如下判断:猪价已提前进入周期波动的上行周期,全年猪肉产量可能出现明显减产,后期生猪供应偏紧,四季度活猪价格很可能将突破2016年的历史高点。
三、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首先是综合竞争力整体不高。这体现为小规模分散养殖比重大,生产性能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以及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这几个方面。我国生猪养殖场户共计2600多万户,99%以上是年出栏不足500头的小散户。而养殖成本又高于美国40%-50%,每头母猪年提供商品猪数比国外先进水平少8-10头。养殖场户自产自销仍是主体,中间环节多,流通成本高。
其次,生猪养殖粪污处理难度大。区域布局不合理、粪污处理体量大以及更加严格的环保制度都给粪污处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生猪养殖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中,南方水网地区等环境敏感区的环保压力会更大。而目前,生猪粪污年产量约18亿吨,接近畜牧业粪污总量的一半。污水产生量大、处理成本高,污染治理难度自然也就加大。
不容忽视的是,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旧严峻。我国生猪疫病流行情况总体十分复杂,病种多、病原复杂、流行范围广、防疫机制不健全、防疫力量薄弱等问题既影响消费,也影响了养殖户的信心。去年8月开始肆虐的非洲猪瘟疫情更是给我国养猪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此外,土地等资源制约趋紧也是一大难题。生猪养殖资源制约主要体现在“贷款难、蛋白饲料短缺和用地难”这三个方面。现今,金融服务与生猪养殖的生产需要仍然存在差距,尚未实现高效精准对接;大豆等主要蛋白饲料的对外依存程度仍然很高;土地供需矛盾突出,使得生猪养殖空间十分有限。
四、未来发展思路和下一阶段主要任务
由上可见,我国生猪养殖业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其要点在于提高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与自动化水平,实现由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调整优化生猪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发展清洁、绿色养殖,严抓环境保护工作;加快构建生猪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此,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大致归纳如下:
我们要继续推动标准化示范创建。2018-2025年,提高创建标准,新创建一批生产高效、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管理先进的示范场,强化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生猪养殖的标准化、现代化进程。
我们要打好非洲猪瘟防控攻坚战。强化风险防控,落实措施,压实责任,执行应急实施方案,有效处置疫情,实行生猪屠宰环节检测,严防二次扩散;提升防控能力,加强防疫队伍和条件建设,加强疫苗、诊断试剂等科研攻关,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严防疫情跨境传播;保障流通秩序,督促地方严格落实新的调运政策,规范开展检疫工作,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调运行为。
我们要加强生产和市场监测预警。实现产业链监督监测信息一体化,涵盖种猪场、种公猪站、龙头企业、规模化养殖场、屠宰场、猪肉批发市场等,扩大监测范围,实现定点监测、动态监测,数据直连直报。
我们要加强实用技术研究推广。利用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和多种形式,加强非洲猪瘟防控技术研究,不断完善养殖、运输、屠宰等各环节的疫病综合防控技术;加大生猪良种推广力度,切实提高母猪繁殖率和仔猪成活率;总结推广适合本地区实际的生猪生物安全防护、清洗消毒等实用技术。
我们要推动现代生猪种业建设。一方面要实施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以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为主体、区域性种公猪站为纽带、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心为中枢,同步推进企业集团育种和联合育种。另一方面,要加强地方品种保护和开发,加快建设本土猪种质资源基因库,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创新本土猪保种方法,加快消费市场培育,以利用促保护。
我们还要落实稳定生猪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例如对生猪调出大县、规模化养殖场进行适当奖励,推广金融保险(如能繁母猪保险、育肥猪保险、贷款贴息等),增加疫病扑杀补助,实现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和粪污资源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