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食记AgriPost.CN 猪业 行情低迷之外,管理和人才短缺仍是中国养猪业的主要痛点

行情低迷之外,管理和人才短缺仍是中国养猪业的主要痛点

​这是牧食记第 652 篇原创首发文章 | 字数~2.8K

最新出炉的生猪出栏统计显示,中国前三大猪企——牧原、温氏和新希望的2023年出栏量已合计达到近1.1亿头,首次突破亿头并占到了当年全国总出栏量(近7.3亿头)的约15%。

尽管行情持续低迷,养猪的规模化近年在中国仍取得了长足发展。市场预计,2023年出栏量超百万头的大型猪企已达30余家,合计出栏占比超过全国的30%。而仅仅四年前(2019),中国该等规模的猪企尚不足15家,其合计市场份额亦仅为10%左右。

然而,在嘉吉动物营养北亚区集团战略市场与技术总监李毅看来,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现下我国生猪养殖的效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行业整体表现为“大而不强”。

李  毅

如以养猪核心生产指标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为例,中国2021年的平均水平约为19头,同期丹麦、荷兰、德国和法国的这一指标均稳定在30头以上。就是同属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其近年的PSY水平也达到了30头左右。

李毅指出。

在他看来,生猪养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品种管理、饲喂管理、环境管理甚至是建筑管理等各个方面。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行业对于人才的渴求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迫切。

李毅是在近日由嘉吉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发起的P+学院总裁班开学典礼上作此论述的。在当天学员间的“破冰”活动中,来自全国多地的养猪企业负责人分组梳理了行业存在的痛点和需要提升的能力,管理和人才亦是他们始终绕不开的话题。

据学员反映,很多养猪企业中都存在着一线员工流动性大、技术骨干易被“挖走”等问题,同时有些员工做事不够积极主动,亟待通过针对性的培训来提升企业负责人的领导力,继而建立起合理的员工激励机制与企业管理体系,最大化效率提升和盈利改善。

正鉴于此,李毅表示,P+学院将采用有别于传统院校授课的方式,通过强化案例讨论、实践模拟考察交流,努力给到学员更加贴近生产实践的管理知识。同时,希望借助于嘉吉和中国农大这两个百年平台及其全球资源,把各国的先进养殖和管理经验带到中国的生猪生产当中,帮助行业建立起可以与世界比肩的软实力。

学员分组讨论

该项目以PSY提升、Productivity生产性能提升、Performance生产成绩提高、Profitability获利改善、People人才赋能这“5P”理念作为核心,故命名为P+学院。“最重要的、也是我们对P+学院的未来怀有巨大感情和期待的还是人才。我们希望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来实现对中国养猪产业的赋能。”李毅称。

行业挑战与创新机遇

作为P+项目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谯仕彦亦在总裁班开学典礼上深入分析了行业当前面临的挑战和需要努力的方向。

谯仕彦指出,中国农业面临的首要问题还是粮食供给的不足生产资源的稀缺,如2020年我国进口了1.4亿吨粮食,已相当于国内粮食总产量的20%,按粮食进口结构推算大约需要增加8-10亿亩耕地。而我国口粮安全的背后,是人均肉类消费量的大幅提高——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均3.3公斤到2019年的人均51.3公斤,增长了近16倍。

谯仕彦

也因此,其认为,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矛盾是饲料用粮,本质则是大豆。

如在我国2022年总计价值约1250亿美元的重要农产品进口中,主要作为饲料原料的大豆的进口额占比达到了49.7%。连同谷物进口的17.2%和肉类进口的25.4%金额占比,基本上我国90%多的农产品进口都与畜牧业相关。

另一方面,从我国养猪业过往十年(2013-2022年)的生产成绩来看,无论MSY(每年每头母猪出栏肥猪头数)还是出栏率都增长不大,甚至十年间的猪肉产量也基本无变化,但行业一年增加了约5000万吨的粮食消耗。

“我们的效率提升究竟体现在哪里?我感觉要认真地去研究。”谯仕彦表示,也许有人会说国内的品种不行,包括从国外引的种不够好,实际上并非如此。其以法国Nucleus公司及其河南核心场2021年的性能测定结果比较为例,表明国内外的种猪性能并无明显差异,甚至国内在多个指标上优于国际平均水平。

谯仕彦强调,中国养猪业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在成本上,必须思考其发展道路当如何减少对粮食的消耗和对进口的依赖,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

其并认为,中国过去五年大型企业的投资力度过大,规模化特别是楼房养猪的发展速度过快,而当前全国4200万头左右的母猪存栏估计至少过剩1000万头。以“产业联合体+公司+家庭农场”并重视种养结合的欧洲养猪生产模式应是我国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嘉吉动物营养北亚区集团总裁郑鸿飞则为P+学院总裁班的学员们分享了创新的方法与机遇。

郑鸿飞指出,创新可以发生在企业的方方面面,而关键是企业当中有没有创新的人才。特别是在当前不确定的环境下,要使企业变得更加灵活和具有创新性,需要更多地去推动企业文化人员能力的提升,而不仅仅考虑流程、结构和系统之类的规范。

她认为,为了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我们需要同时发展两种思维模式,即以严谨分析、坚定执行为主要特征的确定性思维模式和能够快速试错、持续学习的不确定性思维模式,后者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突出共生而非竞争。

郑鸿飞

“在中国养殖业还处于‘大而不强’这样一个阶段的时候,有着近160年历史的嘉吉愿意提供所有我们可以提供的资源来支持、推动行业的新发展。相信大家在这个过程中能感受到我们对于行业的一份坚定承诺。”郑鸿飞表示。

“在中国,为中国”

据了解,在2023年11月的第六届进博会期间,嘉吉动物营养携手中国农业大学教育基金会签署了P+学院合作项目,旨在为中国养猪行业输送专业且具有前瞻视野的管理精英。

除了此次率先落地的总裁班,P+学院的人才培养形式还将包括P+营养师论坛,P+NEXT行业峰会等。该项目的目标是到2027年培养出1000+猪业管理人才,并帮助打造多个PSY 30+规模农场。嘉吉计划投入超过千万元人民币以确保项目能够高质量地落地执行。

P+学院的所有课程都将由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和嘉吉全球的专家团队联合授课,并邀请业界领袖顶尖企业共同参与。其主要从开拓全球视野、提升领导力、强化管理能力、生产实践模拟四个模块设计相关课程。

如在总裁班首期两天的集中培训中,既邀请了谯仕彦院士做“畜牧科技发展前沿”的报告,亦由嘉吉动物营养北亚区集团风控总监张岩作了“大宗原料市场信息探讨”。全国畜牧总站原党委书记时建阐释了“猪种业的现在和未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王明利研究员则作了“生猪产业经济形势与展望”。此外,华为公司水利农业事业部副部长车鹏分享了智慧农业的应用。

“整个课程体系从农大课程获得理论体系,从校外资源获得前沿趋势和农业宏观政策,从校友互动中获得项目管理经验,从国外生猪现代化产业发展中获得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和方向。”谯仕彦指出。

学员参观饲料博物馆

作为嘉吉动物营养首次推出的以经营管理为核心的人才培养项目,P+学院显示了该公司对于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与深远规划。

更早前的2021年,嘉吉便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联合主办了“中美反刍营养师认证项目”,通过帮助牧场提高设计营养配方的能力,助力中国奶业可持续发展。2022年,双方又进一步利用校企资源优势,签署了奶牛养殖低碳发展合作项目。

『版权声明』

未经本号书面许可,谢绝转载

牧食记AgriPost.CN 专注中国农牧食品产业原创报道与决策参考;本站原创内容,未经书面许可,谢绝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联络 editor@agripost.cn

定位为农牧食品企业的第二大脑的“牧食记”由多位具有媒体、市场、咨询等从业背景的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于2018年底联合创办,通过资源整合、协同共生,为国内外猪禽牛(肉蛋奶)全产业链的利益相关方提供立足于中国市场的公关传播、品牌营销和决策咨询服务。https://www.agripost.cn/2024/01/23/management-and-talent-remain-key-issues-in-chinas-pig-industry/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86 17810309854

邮箱: contact@agripost.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