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牧食记第 690 篇原创首发文章 | 字数~2.1K
农业农村部肉鸡生产监测预警专家组首席分析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郑麦青指出,近年白羽肉鸡消费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其中之一是已有部分产品脱离了菜品赛道而进入主粮赛道,这将在中长期继续推动我国肉鸡生产量和消费量的同步增长。
郑麦青
“相较多个机构对中国肉鸡市场增长所作的预测,我提出的2020-2030年中国鸡肉消费年均增速将达2.5%几乎是最为‘大胆’的,但近年的行业发展已表明我们的预测还是太保守了。”郑麦青在本月早些时候由《牧食记》联合主办的第六届VIV国际畜牧产业创新发展峰会上报告称。
据其介绍,从开始实施全国肉鸡生产信息监测的2011年直至2017年间,我国的白羽肉鸡年产量都基本保持平稳,但从2018年开始其产量出现了快速提升,一举从45亿只增长到了2023年的80多亿只,年均增长率达到15%左右。
郑麦青认为,2018年至今的两次疫情推动了我国白羽肉鸡产业的大发展。先是“非瘟”造成了猪肉供给的短缺,生产周转最快的白鸡对其产生了替代;之后的“新冠”疫情又造成了经济发展的减速,消费的降级以及消费者对健康和便捷的要求亦带动了白鸡消费的增长。
2018年之前,白羽肉鸡在我国肉类总产量中的占比低于10%,在各类肉鸡生产中的出栏量占比为50%左右,肉产量占比在60%左右,如今这三个比例已分别接近20%、60%和70%。“白羽肉鸡在中国的发展可谓是初始于‘保供给’,成长于‘保供给’。”郑麦青说。
白羽肉鸡所具有的增长潜力则得益于其健全的繁育体系,以及在畜牧产业中处于最高的规模化、工业化程度等。另一方面,白鸡的行业集中度高也使得其对技术的要求高,业内竞争激烈,同时生产惯性大、固定资产投入高。
郑麦青透露,从整个产业链条来看,目前我国注册的白羽肉鸡祖代生产场已超过30家(在运营24家),存栏约210万套,总体表现为单产不足;父母代场的年产苗量接近100亿只,产能上表现为大场不足、小场过剩;商品代养殖上则是自养不足,社会养殖较多,整体空栏比例在10%左右;屠宰场的产能利用率在80%左右——按单班产能全国一年可屠宰白羽肉鸡约100亿只。
随着国产白羽肉鸡品种从2021年开始得到正式推广,祖代国产品种的存栏占比在2023年已接近40%。引进祖代方面,科宝已在近年取代AA+成为更新量最大的单个品种,两者在2023年的存栏占比分别为32%和15%。
而无论从养殖还是屠宰来看,山东和辽宁都是中国居于前二的白羽肉鸡生产省,特别是山东在全国总计不到300条在运营屠宰线中的占比达到了40%左右。全国商品代养殖方面,则是一体化自养比例不断增加(2024年预计为34.0%),同时合同养殖基本稳定,“社会鸡”的比例在逐渐减少。
消费方面,郑麦青指出,主要进行分割销售的白羽肉鸡产品类别有胸类、腿类、翅类、爪类和副类等,再根据重量分规格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其产品可达上百种。白鸡近年在消费场景上则有了5个明显的变化趋势,即主粮、减脂、休闲、速食和宠物。
“大家可以看看现在的年轻人在中午或者早餐甚至晚餐吃什么,他们可能不再吃馒头或米饭,而是点一份鸡胸肉或一个大鸡块,把一块肉当成一顿饭。这就是说,白鸡已经进到了主粮的赛道。”
同时,脂肪含量较少的鸡胸肉成为了追求减脂健康人群的首选肉食,而“骨肉相连”、“掌中宝”等休闲食品又为白鸡带来了另一个大赛道。近年宠物市场的迅猛发展亦为其创造了新机遇,因宠物食品的一个主要原料就是鸡胸肉。
白鸡生产水平与技术发展趋势
郑麦青还介绍到,从2015年开始我国白羽肉鸡的主要生产指标如生产消耗系数、欧洲效益指数等均在持续改善,这便是得益于注重环控的白鸡笼养技术的推广。目前我国白鸡的85%以上均实现了笼养。
根据全国肉鸡生产信息监测数据,在2012-2022年间,我国白羽肉鸡42日龄的出栏体重年均增长了32.9克至2679.2克,料肉比年均下降0.034至1.59,全期成活率年均提升0.44个百分点至96.93%,悉数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郑麦青指出,新技术的应用是生产性能提升的主要支撑点,特别是基因组育种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国际肉鸡种业已进入“基因组育种+生物育种+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育种4.0阶段,中国也在此进程中实现了“并跑”。
不过,我国白鸡产业的发展仍面临一些短板和挑战,如国际引种受阻,自主培育新品种的推广任务更加紧迫;饲料粮价格的上涨加大了对低蛋白日粮推广的需求;国际禽流感的蔓延亦使得国内疫病防控任重道远;年轻人的味蕾更加敏锐,屠宰加工型肉鸡技术仍待完善。
未来五年内,郑麦青认为,我国肉鸡产业仍存在五个主要方面的技术需求,包括大数据基因组育种技术体系的健全及应用,精准营养与替抗饲料关键技术,高效疫病防控生产关键技术,环境控制和智慧养殖关键技术,以及冰鲜鸡品质提升与增值加工技术。
在其看来,我国白羽肉鸡产业的发展在目前阶段仍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因为在所有畜产品中,白鸡的饲料转化率是最高的,如果未来我国的肉类消费增量全部为白羽肉鸡,预计对饲料用粮的新增需求可以降低50%。这对于满足肉类消费增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郑麦青还透露,虽然目前我国白鸡养殖的平均料肉比为1.6(对比生猪和肉牛分别为3.0和7.5),业内已经大量出现了1.3以下的优秀水平。“理论上将其料肉比降到1.0也是可行的,毕竟鸡肉成分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水,需要依靠饲料转化的干物质没那么多。”
牧食记AgriPost.CN 专注中国农牧食品产业原创报道与决策参考;本站原创内容,未经书面许可,谢绝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请联络我们。
定位为农牧食品企业的第二大脑的“牧食记”由多位具有媒体、市场、咨询等从业背景的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于2018年底联合创办,通过资源整合、协同共生,为国内外猪禽牛(肉蛋奶)全产业链的利益相关方提供立足于中国市场的公关传播、品牌营销和决策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