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氏股份近日在接受多家投资机构现场调研时表示,只要非洲猪瘟疫情一直存在,行业养殖水平将很难完全恢复至非瘟之前的水平。
该公司给出的主要理由是,非瘟疫情对整个行业持续带来影响,养殖的死亡率相比非瘟前会有所提升。而即使通过各种措施提高了防控水平,但防控投入的固定资产和设备设施、防疫人力等的增加也会推高养殖成本。
当然,温氏指出,“只要非瘟疫情防控工作扎实推进,努力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也能获得持续高质量的发展。”
据其介绍,去冬今春行业局部地区受非瘟疫情影响有所损失,但总体处于可控状态。温氏自身大生产亦持续稳定运营,且公司拥有快速补充母猪投入生产的能力。随着天气逐渐变暖,消毒等方便性大幅提高,将有利于非瘟疫情的防控。
公司水平
温氏股份还表示,在假设饲料原料成本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公司初步设定2023年全年肉猪养殖综合成本奋斗目标为降至8元/斤以下。
据了解,2022年全年温氏的肉猪养殖综合成本约8.6元/斤。其按照财务成本归集法,相关综合成本主要由猪苗成本、饲料成本、药物成本、养户饲养费、费用、其他盈亏等几大项构成。
对于降成本的主要着力点,温氏认为有四个方面:一是持续做好母猪生产基础管理,努力降低猪苗生产成本;二是提升生产核心技术指标水平,如配种分娩率、窝均健仔数、上市率等,降低因疫病导致的死亡率和损失率;三是提升投苗量,进而提升出栏量和产能利用率,以降低固定资产折旧摊销、费用等;四是踏准采购节奏,利用好集采优势,保持饲料原料采购成本在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
“总而言之,现阶段想要降低养殖成本,最关键的还是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大生产保持持续稳定。”温氏强调。
具体指标上,温氏称2023年1月份公司的PSY达到20头以上,和非瘟前水平仍有一定差距。这既与母猪群体结构有关,因非瘟之前的母猪都是优中选优,生产性能较好;也与公猪的配种有关,因配种会影响仔猪的抗病能力和生长能力,进而影响仔猪出生到断奶前的成活率。
今年1月,温氏肉猪养殖的料肉比已降至2.66,亦和非瘟前相比有一定差距。“对公司而言,我们更关注造肉成本,尽管料肉比阶段性有所提高,但斤肉成本有可能更低,进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的平衡。”该公司指出。
截至1月末,温氏的能繁母猪存栏约为146万头,该公司初步拟定2023年底使能繁母猪数量达到170万头。
市场展望
对于猪价行情,温氏方面指出,一季度为传统肉食消费淡季,根据经验判断,经历了1、2月份的价格低迷期,后续猪价继续下探的可能性小于猪价稳步上涨的可能性。“但具体上涨节奏和高度难以精确判断。”
同时,从供给端来看,过去两年行业参与者多为亏损状态,养殖难度大大增加,行业产能较大幅度提升的可能性在减小。从需求端来看,目前居民消费逐步复苏,经济逐步活跃。“一般情况下,一个行业不可能连续几年亏损,因此公司看好2023年的猪价行情。”温氏表示。
对于饲料原料的价格变化,温氏方面称,尽管近两月核心饲料原料如豆粕、玉米价格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公司现阶段生产所用的原料为前期库存原料,使得饲料生产成本略滞后于饲料原料价格的变化。
其认为,整体来看,目前饲料原料价格处于高位,后续继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低。近期豆粕等原料价格略有下降,后续亦将总体呈现高位下行的态势。
温氏股份还指出,中国的养殖业发展与国外不同:国内的饮食结构以生鲜为主,所以在整个链条以养殖为核心,屠宰较为分散;而国外以屠宰加工为链条核心,再往上游拓展,或向下游延伸。
其称,近年在资本市场的支持下,养殖行业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快速的发展。尤其是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养殖难度加大,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导致部分行业中小散养户市占率持续萎缩,大企业市占率持续提升。大企业拥有资金优势,且防疫能力不断提高,预计行业集中度会不断提升。最终大企业和中小散养户依据各自的能力和竞争优势,获取相应的市场份额,行业达到稳态平衡。
“对行业而言,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大企业间竞争的关键因素在于成本控制和持续稳定发展。这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行业的竞争格局。”温氏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