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牧食记第 729 篇原创首发文章 | 字数~2.1K

或许是有过体制内工作经历的缘故,“80后”猪场管理者张华给人的主要印象是“稳”:既不盲目寻求扩张规模,也不一味追求高产品种。
经营稳健带来的则是成绩飞跃。其存栏825头的母猪场——宁波淼丰牧业有限公司在2024年的PSY达到25.37的水平,较2023年的21.10增长了4.27头。该公司由此获得了数聚专嘉在中国市场颁发的首个“白猪奖”——年度PSY提升最大的猪场。

作为有着20多年历史、在起源国巴西占有95%以上的市场并可能是全球最大第三方猪场数智服务平台的数聚专嘉,于2022年由嘉吉引入我国。该软件目前在全国的近400万头生猪(含母猪和肥猪)上得到了应用,并且每年会根据其全球及中国养殖数据库,发布全球生猪养殖洞察报告,帮助养殖户深入了解最新养殖趋势并作发展计划。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数聚专嘉服务的中国猪场平均PSY为25.03,在2023年24.32的基础上提高了0.73头。相较之下,淼丰牧业的PSY增幅可谓“一骑绝尘”,特别是当考虑到其饲养的是繁殖性能并不突出的美系种猪。
“(成绩的取得)一方面离不开猪场管理团队的整改努力,另一方面借助于数聚专嘉的‘大脑’,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生产经营上的指导。”张华在日前于青岛举行的数聚专嘉颁奖晚宴上表示。
二十年传承
对于进入养猪行业,一开始是在地方经济开发区工作的张华用了“冥冥中注定”来形容。不安于现状的他自2010年“下海”后,也曾尝试过教育培训、连锁经营等多种工作,最终还是选择了一个“离自己最近”的事业平台。
原来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张华的舅舅、舅妈便从体制内出来开始了自己的养猪业务,其母亲也有参与其中。“虽然以前也谈不上耳濡目染,但是多多少少了解一些,随着自己现在深入去做了,感觉这是一个可以长期从事的事业。”张华称。

2020年,张华和家人收购了位于宁波宁海县的一个旧猪场,并将其推倒重建,自此父辈的事业在张华这里得到了传承。他说,舅舅、舅妈仍是公司的“灵魂”,负责业务的顶层设计,而自己负责具体的事务管理和执行,就像是企业的一个“发动机”。
“这20多年来,传统上被认为落后的养殖业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像周期波动、设施设备、环保要求等跟以往都有了很大的差别,但行业的核心逻辑还是一样的,就是要把猪只照顾好。”张华认为,年轻一代的相对优势就是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也因此更有可能借助外部力量迎头赶上。
很值一提的是,张华家族这20多年来养猪采用的都是嘉吉饲料。对此张华也有自己的清晰认知:“首先嘉吉的饲料品质是过硬的,也是稳定的,而且定价透明——每月对于下月价格的趋势判断都会提前告知我们。饲料的这些方面是双方合作的一个基石。”

其次,张华指出,嘉吉的“利他”思想对养殖户有着切切实实的帮助,不为了卖饲料而卖饲料,而是基于客户的实际需要推荐服务并帮助核算相关的成本,还会在客户猪场出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到场解决。
“嘉吉的这一整套服务体系为我们的猪场运营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这让我们年轻一代感觉很放心,也是我们能够20多年合作下来的一个主要原因。”张华表示。
数字化支撑
2022年底,作为嘉吉数字服务重点之一的数聚专嘉就开始了在淼丰牧业的应用。
张华称,过去父辈对于猪场的数据记录主要依靠一个本子一支笔,然后自己来做分析和判断。因此猪场过去难以有确切的PSY指标统计,而基于数聚专嘉数据库的自动审计,目前的PSY数据都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更为重要的是,现在有了此种接近于人工智能的猪场软件,可将繁杂的统计数字具象化,并通过趋势图给出更直观的反馈,使得管理者能够快速知道哪些环节有了问题或下一步要怎么做,从而及时作出调整。
具体到2024年的PSY提升上,张华指出,数聚专嘉提供的一个很大帮助是对于母猪淘汰的预警。通过对猪只日常健康和采食数据的收集,该系统会对低效母猪的出现及时预警,继而可结合嘉吉专家团队的建议(“人机结合”模式)作出淘汰与否的决策。“母猪群和公猪是整个猪场的核心,把这些猪只控制好了,你想PSY不上去也难了。”
据嘉吉动物营养与健康中国先进牧场服务高级专家杨新卫介绍,在影响PSY的两大核心因素——胎次非生产天数(NPD)和窝均断奶数方面,淼丰牧业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胎次NPD从2023年的29.93天下降到了2024年的16.05天,同期窝均断奶由9.86头上升到了10.85头。

事实上,数聚专嘉对2024年母猪场PSY变动原因的问卷调查亦显示,除了疫病因素是影响PSY升降的最主要原因,母猪更新对其的影响也非常大。在调研的农场中,PSY上升的农场普遍重视母猪更新,尤其是后备猪的培育和低产母猪的淘汰,而PSY下降的农场有8%受制于母猪更新滞后。
由于主要实行自繁自育,淼丰牧业一直采用的是体型高大、抗病性强但产仔数并不突出的美系种猪。但在数聚专嘉的“加持”下,张华有信心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将PSY水平再提升1-2头。
对于淼丰的养殖规模,张华暂时无意作进一步的扩张。“像我们现在这个体量进可攻、退可守。在当下的养殖‘乱流’里,我觉得首先要能稳住,下一步再看。”其表示。

分析人士指出,淼丰牧业的成功是传统养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为行业树立了极具价值的标杆。其不仅彰显了数聚专嘉在猪场管理中的显著成效,也预示着整个养猪行业在数字化浪潮中的广阔发展前景。随着越来越多的猪场认识到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性并积极寻求变革,类似淼丰牧业这样的高效发展案例必将不断涌现。
牧食记AgriPost.CN 专注中国农牧食品产业原创报道与决策参考;本站原创内容,未经书面许可,谢绝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请联络我们。
定位为农牧食品企业的第二大脑的“牧食记”由多位具有媒体、市场、咨询等从业背景的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于2018年底联合创办,通过资源整合、协同共生,为国内外猪禽牛(肉蛋奶)全产业链的利益相关方提供立足于中国市场的公关传播、品牌营销和决策咨询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