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牧食记第 761 篇原创首发文章 | 字数~2.0K
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马有祥在近日于广东新兴召开的2025生猪产业发展大会上发言指出,“十五五”时期我国生猪产业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大型、超大型企业的市场份额将保持增长态势,对产业的引领作用也将进一步增强。
“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这就是规律和趋势。无论从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角度,还是看劳动力的就业规律、人口的转移规律都是如此。”马有祥称。

马有祥
与此同时,他认为,随着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继续,我国猪肉消费仍有增长空间,生猪生产会保持稳定或温和的增长。
此外,技术创新和应用日益成为核心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猪企的生产命运。“现代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尤其大企业,你用了先进科技,你有新的生产力,把原有的生产要素能够配置得更好,你就能节本增效。”马有祥指出。
还有的一个发展趋势则是产业调控将更为综合、精准、有效,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适得其所,产业发展质量将显著提高。

对此,马有祥着重解释了调控的必要性:一是生猪生产太重要,正所谓“猪粮安天下”;二是各行各业都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三是由于市场经济有缺陷,需结合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市场为主没有问题,但是政府一定要管。”
高质量发展
马有祥表示,“十五五”期间要坚持把保障猪肉稳定安全供给作为首要目标任务,着眼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是要持续提升养殖设施化、智能化水平。要支持规模养殖主体开展设施更新改造,推广智能环控系统、精准饲喂等设施装备,加快智能养殖技术落地应用,推广科学高效的建设和养殖模式。

他特别提到,像温氏“公司+农户”模式带动的农户已从原来的养几十头到养千头以上,其相应带来的是管理理念、设施装备等一系列现代要素的融入和提升。同样地,企业的有效扩张往往也是与其管理能力相适应、相匹配的,“不能一说规模化就认为是剥夺了农民”。
二是要扎实推进生猪养殖环节的节粮增效。对于其中的低蛋白日粮,马有祥认为也应有个平衡。因为豆粕属于榨油的副产品,如果我们的食用油消费降不下来,豆粕的供应就不会少,畜牧业上用起来也会较为经济和便利。
“作为技术储备,我们要有低蛋白日粮,但在大规模推广的时候,也要有个经济上的临界点。”其指出,原来测算出大约3500元/吨为豆粕的经济临界点,高于这个价格就不划算了。

马有祥介绍的其它高质量发展措施还包括推动种业创新、抓好疫情防控、推动绿色发展,以及健全生猪产业政策支持保障体系。
他再次强调,当前生猪产能调控的目的主要是保供,总体上是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的,但也要政府发挥积极作用。由于我国的1000多万个小型养殖户乃至约16万个规模场难以一一触达,调控需要大型企业的带头配合,以使行业相对平稳发展。
“长远来看这对我们各个企业也是有利的,因为小散户的退出是历史必然,其留下的市场空间最终也会属于规模企业。”马有祥呼吁,“大家不要太急。”
成就与挑战
马有祥还在此次大会上总结了我国生猪产业的“十四五”发展成就和当前所面临的一些困难与挑战。
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稳产保供能力进一步增强——其提到,面对非洲猪瘟带来的生产严重下滑,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稳产政策,叠加市场的强劲拉动作用,最终产能得到了有效恢复。如去年我国的猪肉产量达到5706万吨,较2020年增长了38.7%。

二是产业素质持续提高。这又体现在五个方面,包括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头部企业发展迅速,生物安全明显提升,生产效率持续提高,以及绿色发展转型加快。
据介绍,去年我国规模养殖比重已达到70.7%,较2020年提高了13.6个百分点,规模屠宰场的屠宰量也占到了全国的近五成。与此同时,前20强企业的生猪出栏已占全国总出栏量的30.3%。
“头部企业在稳产保供、疫情防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带动设施化、智能化养殖模式快速推广,带动产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应该说这是属于先进生产力的一个概念。”马有祥称。
此外,他透露,近五年我国的平均PSY水平每年稳步提高了0.5头左右,2024年达到20.22头,相当于节省了1/8的母猪养殖。一些养殖场的生产效率已经可以比肩发达国家水平。

三是产能调控机制基本建立。从效果来看,我国的猪价波动幅度已明显收窄,月平均价格的最大价差已由2021年的22.7元/公斤下降到了去年的5.8元/公斤;从去年5月到今年9月,生猪养殖也已连续17个月保持盈利,是少有的一个超长“猪周期”。
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些挑战,马有祥认为,从外部来看主要是需求不足和进口压力。而需求不足主要源于社会的“四化”——老龄化、少子化、自动化替代和健康化追求。不过其也指出,这些不利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和居民收入提高所抵消。
从产业内部来看,挑战则主要体现为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生产效率还有待提高。“尤其是数量庞大的小散户,在精准饲喂、技术应用、设施装备、疫情防控、粪污处理等方面还有明显的差距。”马有祥称,即便我国有数量庞大的生猪出栏,如果按1600万个养殖场户来算,户均出栏仅在50头左右,加上我国饲料原料种植业的竞争力上不来,内部挖潜将任重道远。
牧食记AgriPost.CN 专注中国农牧食品产业原创报道与决策参考;本站原创内容,未经书面许可,谢绝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请联络我们。
定位为农牧食品企业的第二大脑的“牧食记”由多位具有媒体、市场、咨询等从业背景的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于2018年底联合创办,通过资源整合、协同共生,为国内外猪禽牛(肉蛋奶)全产业链的利益相关方提供立足于中国市场的公关传播、品牌营销和决策咨询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