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氏股份董事、副总裁秦开田在日前召开的2025肉禽产业发展大会上介绍了公司的“养殖+食品”双轮驱动实践,认为延伸产业链重在“研发和营销”,而全产业链运营重在“快响应、减内耗”。
秦开田指出,为顺应消费变革趋势,温氏股份正在加快由农牧企业向农牧食品企业转型的步伐,通过“养殖+食品”双轮驱动模式,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公司一方面巩固养殖基础,另一方面稳步延伸产业链,在温氏畜禽的基础上打造温氏食材、温氏食品品牌。

秦开田
其认为,要实现产业链的延伸,研发和营销将是下一阶段重点发力的方向。此前温氏在华南、华东、华中三个主力消费市场都布局了屠宰场和食品加工厂,其中屠宰产能约3.5亿只,熟食加工产能约4万吨。
在目前温氏年出栏的约12亿只肉鸡中,仍有83%以毛鸡的形式销售,鲜品和熟食的占比分别仅为16%和1%。
秦开田表示,行业需要加快产品与供应链转型,以破解政策与便捷性痛点。如要构建品牌化冷鲜体系,通过市场教育(如科普冷鲜技术优势、对比口感实验)与终端试吃体验,逐步改变消费者“现杀才新鲜”的传统认知,建立对品牌冷鲜产品的信任。

他还称,未来除了要突破“整鸡”或“大体分割”的传统形态,开发更多适配现代生活的产品,营销上也要深化文化与价值赋能,放大核心优势,夯实溢价基础。如不久前几家头部黄鸡企业即以“长城夜宴”的形式,结合“国潮+地域文化”开展了一些营销尝试。
随着开启全产业链运营,秦开田认为,此时要重在“快响应、减内耗”。
首先是产能布局协同,即养殖围绕屠宰,熟食加工贴近屠宰。在温氏股份,其养殖小区通常布局在屠宰场的100公里半径范围内,以减少运输损耗与应激,实现快速响应与供应链协同。熟食加工厂与屠宰场贴近则是为了最大程度锁定风味与营养,缩短供应链周期,并大幅降低物流与损耗成本。

其次是产投运营协同,即养殖端跟屠宰加工端都要严格按照提前计划的品种、数量、时间来执行合同,过程中有争议的由集团层面进行裁决,对于违约的则要进行严肃处理。
再就是上下游利益协同。秦开田称,对于黄鸡屠宰这样一个新兴产业,面向养殖端尚难以按照市场定价,于是温氏设计了“调拨价+考核利润调整”的机制,即先按“标准成本+合理利润”原则核定年度基准调拨价格,此后对于调拨价与市场价有差异的,按价格差异给予供采双方考核利润调整。
牧食记AgriPost.CN 专注中国农牧食品产业原创报道与决策参考;本站原创内容,未经书面许可,谢绝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请联络我们。
定位为农牧食品企业的第二大脑的“牧食记”由多位具有媒体、市场、咨询等从业背景的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于2018年底联合创办,通过资源整合、协同共生,为国内外猪禽牛(肉蛋奶)全产业链的利益相关方提供立足于中国市场的公关传播、品牌营销和决策咨询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