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牧食记第 742 篇原创首发文章 | 字数~1.8K
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博士在近日于广州召开的首届高质量种猪发展大会上报告指出,随着国家生猪产能调控方案的实施,未来“猪周期”的波动幅度有望趋缓,行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微利时代。

王祖力
“调控下的生猪产能不会有过度增长,但规模企业去产能也会比较难,因为去产能意味着产能利用率的下降,进而带来成本上升和利润损失。所以接下来产能可能会处在一个僵持的阶段,从而行情也会比较僵持。”王祖力表示,除非有重大疫情之类的事件冲击,像过去20年那样行情大震荡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但短期内市场情绪的影响仍会比较大。王祖力称,虽然从总体的产能变化来看,今年猪价将处于一个下行周期,但只要市场情绪克制,大家不赌行情,减少压栏惜售和二次育肥,下半年猪价该涨的时候依然还是会有季节性的上涨。
鉴于目前的产能处于僵持状态,随着生产效率的提升,未来商品猪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多。“当前国家正在引导去产能,我觉得有能力的企业该去的就去一点,这样的话对大家都好。”王祖力指出。
01
效率提升将带来种猪需求下降
王祖力在报告中回顾了近十年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化。数据显示,2013-2024年间,全国能繁母猪存栏减少1123万头,降幅达到21.6%,但同期猪肉产量基本持平,表明行业的生产效率在此期间得到了大幅提升。

而效率的提升一方面源于高质量种猪带来的MSY增长,另一方面源于出栏体重的增加。据王祖力介绍,在2007-2008年间国家刚开始开展生猪产业监测预警的时候,全国生猪的平均出栏体重约106-107公斤,目前的平均水平则在130公斤左右。
“这其实也是一种生产效率的提升,因为在相同的出栏日龄下,猪就是比以前养得大,它们的生长速度快了很多。”
与此同时,王祖力指出,过去十多年的猪肉产量不再增长,说明我国的猪肉消费已经进入到一个平台期。“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未来对种猪的需要量有可能就会越来越少,除了效率的持续提升,也不排除未来的猪肉消费还会掉头向下。”他说,“一个新的市场供需适配关系到底应该是怎样的,是我们行业现在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从能繁母猪的市场分布来看,存栏量排名前10的省份中南方占了8个。“就是说我国生猪产能分布的重心是在南方,且南方省份的种猪占比是在不断提高的,这也是非洲猪瘟疫情之后行业出现的一个‘南繁北育’的新格局。”
而从“猪周期”的变化来看,王祖力认为,最终是种猪的产能周期驱动了生猪的价格周期,是以国家生猪产能调控的核心是要稳定能繁母猪的数量。但最近两三年我国商品猪价格的波动幅度明显高于二元母猪的价格波动幅度,说明很多市场参与者博短期行情的情绪较强,而非同以往一样去博周期性行情。
02
今年仔猪价格何以表现坚挺?
按照通常的周期理论,由于我国的能繁母猪存栏从去年4、5月份开始一路在增,意味着2025年的生猪行情将会处于一个下行周期。但今年前几个月的仔猪价格表现非常坚挺,仔猪盈利一度超过了商品猪的头均盈利,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王祖力分析称,这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包括行业对后市猪价上涨有预期,年初本身属于季节性补栏旺季,以及仔猪供应的季节性缩量——冬季疫情往往会给4、5月份的仔猪供应带来一定的损失。
而其认为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行业发展模式的变化增加了仔猪市场需求,也就是说市场上多出来了一部分买家,这包括四个方面的群体:退出母猪养殖的散户,由过去的卖家转变成了买家;因快速扩张而需增加外采数量的集团猪场;将产业链延伸到养殖环节的中小饲料企业;以及以山东为代表的区域性放养平台。
王祖力提醒,新涌现出来的买家的需求一旦出现反转,仔猪价格的波动可能会比以往更加剧烈。
他还提到,尽管去年的能繁母猪存栏从4、5月份一直涨到了年末,但总体的增幅仅2%多一点,因此2025年的全国猪价理论上并不具备大幅下跌的基础。鉴于目前的能繁存栏靠近绿色合理区间的上限,行业盈利将处于偏低水平。

从近几年的猪肉消费来看,王祖力也认为其总体是稳定的。如2024年的全国生猪出栏同比下降了约3%,同期猪肉价格上涨了10%,符合历史上供需关系变化与价格变化之间约1:3的对应关系。
“今年的消费相比去年似乎还要好一点,因为我国前5个月的生猪屠宰量增幅相比猪肉价格涨幅还要高,即猪比去年多了,而猪价比去年更好,说明消费对猪价的支撑力变得更强。”王祖力指出。
同时,王祖力预计今年我国的猪肉进口量将与去年大体持平,即在100万吨出头,仅占全国猪肉市场总容量的2%左右,对国内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较弱。
牧食记AgriPost.CN 专注中国农牧食品产业原创报道与决策参考;本站原创内容,未经书面许可,谢绝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请联络我们。
定位为农牧食品企业的第二大脑的“牧食记”由多位具有媒体、市场、咨询等从业背景的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于2018年底联合创办,通过资源整合、协同共生,为国内外猪禽牛(肉蛋奶)全产业链的利益相关方提供立足于中国市场的公关传播、品牌营销和决策咨询服务。
